該址位于建寧縣城民主街北側民主街12號縣政府大院后側,是一座四周帶有回廊的四扇三開間兩層木構空心夾墻粉白灰小樓,四面倒水,座北朝南,帶院落。樓上樓下中間分別為一大一小的前后廳,樓下兩側各有一大一小兩間房,樓上東側是一大一小兩間房、西側為三間小房。樓前東、西兩側原有平房,后拆除,樓后為后花園。建筑面積404平方米,院落占地面積833平方米。該址原為縣衙后衙,是縣公署辦公場所,1921年被燒毀,1926年在原址重建該樓。
1932年10月16日,紅一方面軍代總政委周恩來、總司令朱德,乘敵第四次“圍剿”部署未完成之際,從廣昌發起建(寧)黎(川)泰(寧)戰役,于18、19兩日連克建寧、黎川、泰寧三座縣城。10月18日攻克建寧縣城后,周恩來、朱德、王稼祥率紅一方面軍總政治部、總司令部進駐于建寧城北溪口天主堂。不久,為方便工作,周恩來和總政治部移駐于此,王稼祥和中革軍委移駐其西南側的武官衙內。樓上大廳為會議室,樓上東側前部大間為周恩來辦公室兼臥室。1933年5月,中共中央局決定中革軍委由建寧移駐瑞金,同時在前方建寧另行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總部,任命朱德為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兼紅一方面軍司令員,周恩來為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委員兼紅一方面軍政治委員。1933年12月20日,中共中央局決定取消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部和紅一方面軍司令部的名稱和組織,將原“前方總部”撤回瑞金并入中革軍委機關,調周恩來、朱德回瑞金工作。月底,周恩來、朱德離開建寧前往瑞金。在1932年10月至1933年底的一年多時間里,周恩來雖不時到前方指揮紅軍作戰,但紅一方面軍總政治部和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基本都設在這里。
在此期間,周恩來和朱德等繼續運用毛澤東關于打破敵人“圍剿”的一系列的軍事思想和戰略戰術,指揮紅軍取得了建黎泰戰役、金資戰役和第四次反“圍剿”的勝利,恢復和發展了建黎泰根據地,開辟了閩贛邊大片新蘇區,打通了中央蘇區與閩北蘇區和閩浙贛蘇區的聯系,建立了中央蘇區閩贛省,使中央蘇區地跨湘贛閩粵四省,并在第四次反“圍剿”中創造了紅軍大兵團山地伏擊戰法,豐富了毛澤東同志的戰略戰術和軍事思想。
1950年至1976年,該舊居為建寧縣人民政府機關辦公與居住地。1976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定名為“周恩來同志舊居”。1977年由國家文物管理局撥款修復,1979年1月對外開放。1985年被確定為福建省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與紅一方面軍總前委、總司令部舊址一起被確定為全國一百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2006年5月與紅一方面軍總前委、總司令部舊址一起作為“紅一方面軍領導機關舊址”被確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建寧縣人民政府以該舊居和溪口紅一方面軍總前委、總司令部舊址為核心,興建全國首座“中央蘇區反‘圍剿’紀念園”,2008年8月建成開園。
舊居的陳列展出分兩部分:樓下陳列展出周恩來生平事跡圖片,樓上除復原陳列周恩來辦公室兼臥室外,著重陳列展出1932年10月至1933年底周恩來在建寧和閩贛邊區,領導紅一方面軍取得建黎泰戰役、金資戰役、第四次反“圍剿”、東方軍入閩作戰的重大戰果及領導閩贛邊區人民開展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創建閩贛省的偉大革命實踐。
2009年5月21日,該舊址與紅一方面軍總前委、總司令部舊址及反“圍剿”紀念園作為一個整體,被中共中央宣傳部公布為第四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